《正法之門 至高佛書 正法光明》 正確的知見是修行學佛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根基必須穩如泰山,才能抵擋當今末法時期,有如排山倒海而來的邪知邪見。就如同打了預防針一般,讓每個佛弟子皆能不受病毒纏身,讓一切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能符合 佛陀的教戒,成為真正的修行人。
《多杰羌佛第三世》正法寶典 《藉心經說真諦》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說法《學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什麼叫修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了義經》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 世法哲言》 《入法門論》 《子必依論》 《成道必修定觀法》 《戒律論略釋》 《般若實相論》 DHARMA THAT EVERY BUDDHIST MUST FOLLOW《子必依論 英文版》 《佛法精髓》 正《達摩祖師論》 《菩提道次第略論》
《多杰羌佛第三世》正法寶典 《藉心經說真諦》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說法《學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什麼叫修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了義經》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 世法哲言》 《入法門論》 《子必依論》 《成道必修定觀法》 《戒律論略釋》 《般若實相論》 DHARMA THAT EVERY BUDDHIST MUST FOLLOW《子必依論 英文版》 《佛法精髓》 正《達摩祖師論》 《菩提道次第略論》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 -《僧俗辯語》 開示無上如來大樂了脫生死之法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 -《僧俗辯語》 開示無上如來大樂了脫生死之法

(一)論文正誤

一提起我的論文,有些人就會產生許多說法。有說是天書,需要破析,有說是談禪理,處處潛伏禪機,還有的說是儒道莊老哲學,不見現代科學。這些說法都是笑話,論文就是論文,哪裏是甚麼天書?我的論文主要是集多元化哲學科學為一體,內容頗為深廣,為了言簡意捷,靈活透關地表達意思,就只有採取半白文言的表達形式和手法。至于認為論文為禪機佛語,儒道莊老之後繼,那是人們錯誤領悟了文中的一些詞語典故的原因。實際上,佛教雖為外來的宗教文化,卻對我國傳統文化,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包括文人遣詞造句、百姓日常用語,影響是頗為深廣的。例如:無事不登三寶殿、孽障、叫喚、功法、巧用、安樂、百味、打包、奴婢、宏願、有無、先輩、自覺、覺悟、決定、吉祥、解脫、讀誦、歡喜等等,不計其數。僅以“名”組成的詞,如名望、名義、名利等就不下五百個,以“一”字組成的詞,包括一身、一日、一層、一面、一剎那、一枝花等就不下一千個。我可以說,凡是寫文章的人,隨時都要用上以上的佛家詞語,何況以上詞語為佛家詞語萬分不及其一。人們對平常用佛語佛詞已習慣成自然,以為是祖宗傳授,不知道都來源于佛家用語和佛家籍典。至于對那些不常用的佛語詞而又為漢文化所早已吸收施用的,有人就統統認為是在講佛法和儒道之論述。如果按照這種平見的觀點去看問題,那麼,不是哪一本書都在談佛教和儒道嗎?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和錯誤,主要是知識平庸所造成的。凡是做學問的人都知道:“要得才橫奪天工,必將諸識尋根窮。”因這緣故,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歷來對各個領域的知識我都喜歡學習,並竭盡全力去探討,去問一問為什麼,包括現代哲學思想知識,儒釋道當然也不例外。

要說談佛家禪理的論文,我曾作了幾篇,也可以向大家介紹其中一篇《僧俗辯語》。這篇文章是我二十歲那年所作。其產生的起因當歸我的一位好友辛寂老法師。辛寂大和尚八歲出家,二十二歲破初參時,做寶光禪堂綱領主持,禪定頗深,曾在寺內打餓七禪定,圓滿殊勝。至今,寺內比丘一提辛寂大師,都異口同聲讚揚:“和尚打禪七、七日七夜不食不動,泰然如常。”辛寂大師一生主修華嚴宗,對天臺止觀和顯密均具深研功底,猶為明見般若實相,故爾德高望重, 後任寶光寺方丈,如今已供奉于祖師堂。一天,大和尚和我在寶光寺晤面,對我說:“我見了你幾篇論文,其理法甚妙。可否另作論及空性之道新篇而為教益?”我答:“可以。”于是三日之後造《僧俗辯語》一文交與求教,但和尚閱後不以為然,置之一旁。時至六年後初冬的一個黃昏,在寶光寺大雄寶殿左側, 辛寂法師突然遇見我,說:“我現在實在頗為慚愧,特地向你懺悔。”我聞聽此言一時驚惶不知所措,只好怔怔地盯住他。辛寂法師又真誠地說:“世尊在世之日,有大居士維摩助佛教化弟子,我雖不才可以效法,今天特地請你助我教化比丘之力。想我佛門世尊是何等威德,大雄寶殿乃千年莊嚴聖境氣象,人人敬仰,現今輪到我來管理寺廟,沒承想做功課時竟然發生鬧殿事件,這真是千年沒有的業力。這不怪其他,只說明我辛寂無德無能,沒有管理好寺廟,也沒有給眾比丘帶好頭,這實在無堪主持,教人慚愧且無地自容。今晨我于惶急之中,重新尋出《僧俗辯語》細研,我明白了以前的愚痴。幾年前,我初識此文,認為你連經書中的‘如是我聞’也沒有搞清楚,而寫成了‘如是我明’,加之我悟性不徹,因此不予重視。今日一急之下重讀,方頓悟妙理, 如是我明原是你自己明白之意,俗見空居士代表俗諦,僧諦和尚以表真諦,真俗之諦都定在心中,所以般若照見萬法惟心,三點魚鉤洞為打字謎而造的詞語─畫上一個魚鉤形,再加三點,不正好成為一心字嗎?所謂菩提臺者是立于真諦角度對‘六大緣起’、‘萬法惟心,于俗諦的照觀。此文真是字字珠璣,深藏莫測之妙論,尤其是內中禪理、般若正見,現為大殿事故,成熟我開悟之緣起,始得識真諦,實謂羞地而慚。”聽了這番肺腑之言,以及明了他那無私無染的法性聖境,把我照耀得何等勝喜,使我不禁向他行了合掌禮。可惜,不久這位大德歸西圓寂。記得他圓寂前三天我去拜望他,他從病床上支起軀體,說:“我要謝謝大師的《僧俗辯語》。還有你在寺院內做的事,以及對我的幫助,眾生會感謝你的。這些有相布施的言語本不該說,怎奈大後天(二月十九日)觀音生辰,我已決意離開此地了,所以不得不煩絮數語。”當時聞聽這番言語,我還以為他要到外地去遊方,于是問:“師傅幾時歸來呢?”他慨然而笑:“我會回來的啊!”但我見他身負重病,認為他是不可能外出的,便沒有放在心裏。誰知三日一到,聽說寶光寺大開齋宴,一打聽才知辛寂法師圓寂。他早本于觀音生辰那天焚香沐浴,披衣搭具,盤腿坐化歸西。七日後,又聽法師弟子護義師言及法師火化的殊勝情況,並拾得十多顆三色舍利。

以上是涉及《僧俗辯語》一文產生的有關究理,為了正誤其它論文並非談禪機佛理,儒老莊學之論,還于它文論及宇宙人生及現代科學哲學思想之本來面目,僅以此篇《僧俗辯語》為例外,故寫了上述文字以補記。

(二)僧俗辯語

如是我明,僧諦和尚居三點魚鉤洞,坐菩提臺上與眾證法。一日,從本原心基來一女居士,求其印證圓覺。居士名俗見空,對僧合掌問曰:“吾聞和尚證得如來大定,有長生不老之術,求和尚慈悲開示。”

僧曰:“吾所能告汝者,乃如來大樂了生脫死之法,非長生不老之術也。汝從何來,前者曾習何法?”

俗曰:“從本原心基而來,曾學三十七家外道,亦曾學佛參禪,已得無上定力,特求和尚印證,是否如來大定?”

僧曰:“汝之大定是何覺受?”

俗曰:“吾初入定時,彈指已是一夜,開眼後方知一夜已過,當時境界,心中並無半點妄念,亦無任何知覺。”

僧曰:“無知無覺,豈不如木石一般。如來大定乃大樂無邊之法,汝有何樂?此境乃昏沉之母入輪迴之根,非如來大定也。”

俗曰:“其後吾明心見性,始知此定落在昏沉之中,後入之定方為正定。吾住于智慧之中,了知如來大定,亦不過如此。”

僧曰:“何為明心見性?”

俗曰:“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來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滅之體。明心見性,就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不住其間,明悟此一剎那之感,此感便是如來體性,知覺如來體性,便是明心見性也。”

僧點一點頭又曰:“汝之大定是何覺受?”

俗曰:“吾之大定,不住色相,亦不住于聲香味觸法,而長定于如來體性之中。其覺受相,無昏沉,無妄念,有禪樂之感。定中所顯一切諸色相,由它自來, 由它自去,不被它牽引,長住如來體性之中,出定入定分明,提得起放得下,有時還發出無量神通,但吾也不住于神通之中,由它自顯自滅,不作聖境觀,只照住于明而無念之體性上。和尚之定,可能也是如此。”

僧曰:“不也。吾之大定與汝不同,但汝之定也是正定,此定乃諸有眾生成佛之道而必經之路,但非如來大定耳。此定名為‘明空知覺定’,是禪家初參後之定境,由此定而養,可得如來大定,如來大定而養方證無上菩提。汝之定有樂明無念之感覺,此感覺即是我見,而如來之定並無我見。”

俗曰:“無我覺受豈不又成了木石一般,法師所言如來大定乃極樂無邊之定,木石無知有何樂可取?無所聞知,豈不又是昏沉之母,入輪迴之根了?如來大法若是如此,有何可貴,莫如凡夫所求榮華富貴,每日妻恩子愛,吃喝玩樂,逍遙一輩子還快活些。”

僧兩目悲淚長流,對天嘆曰:“吾師如來為一大事因緣而示現于世,吾亦為渡眾生而修行,然眾生累生累劫造下無邊業障,障其如來正道,吾實悲心難忍。彼等不入昏沉,便入我見,若不入昏沉我見又落入邊見之中,好不容易破了初參,又造成口業,自以為此即是如來大定,狂禪性發不好好用功,以此為究竟,障其解脫之路,以致狂魔入體,將來其魔去後,弟子與師皆陷亡難,實為可憐。”和尚道完復對俗曰:“汝見差矣。汝于此知覺定中久而久之破了重關,便知此定並非如木石一般,勝過知覺千百萬億倍,無邊自由,知覺定有出有入,有樂明無念之感受。如來定則並無出入,不定也定,定也非定,是名為定,實無所定,無一時不在定中,行住坐臥作諸事理皆在定中。”

俗曰:“行住坐臥作諸事理皆在定中,走路豈不錯了道?如果出定走,豈不又與凡夫無異?”

僧曰:“汝見俗矣,不悟重關焉知此境。凡夫走路心在路,所做諸事心住事中,心隨諸事妄念所轉引。吾心不隨妄念所轉引,雖走此路,不著此路,作諸事理,心不住境,不存分別,見諸眾生,不見是非長短,男女諸相,人天禍福,豈不聞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歸言一句,心不著相無我無人,任汝作諸事理,皆是如來大樂之法相。吾之所說是名說法,雖名說法,實無所說,汝當自證,方知真實之義也。”和尚言已,取念珠一串對俗曰:“此是何物,共是幾顆?”

俗曰:“此乃念佛之珠,共一百零八顆。”于是和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兩眼瞪俗而不言語,俗不解其意問曰:“此是何意?”

僧曰:“方才觀音菩薩在此地獄渡餓鬼,地藏菩薩在此天上渡仙人。”

俗曰:“法師差矣,地藏菩薩在地獄渡餓鬼,為何反說觀音菩薩在地獄渡餓鬼?”

僧曰:“汝未悟大道,一無所解,當努力修持,不可向外馳求落為狂禪。若不如此,不但虛度此生,且有墮落之災。”

俗曰:“吾聞法師所言甚深微妙,廣大無邊,如來大樂之法實為高深難解,我當如何修之?”

僧曰:“若想入此如來大定,別無它路,其一以菩薩行為而照己德;其二努力精進而習定。”

俗曰:“菩薩行為與凡夫行為如何分別,望和尚慈悲開示。”

僧曰:“我今說此,汝當諦聽,諸有眾生,大略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人每日但思足一己之欲,貪得無厭,窮奢極欲,永無饜足之日,所羨者榮華富貴,稱王圖霸,以害人為樂,從不見自己之過失。見別人之苦難,反覺稱心快意,想盡千方百計劫奪他人所有為己有,見自己所有過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此等將來必墮無間地獄,受無量諸苦;中品人亦以足一己之私為務,以榮華富貴為高,驕傲自大,唯我獨尊,有利可圖,即盡力從之,每時每刻,只說別人過失,雖知自己之過失而護短,不肯說也不肯改,此等人並不專門以害人為樂,然利益相爭之際決不讓人,此等人將來也難免地獄之難;上品人重于善德,不圖世間榮利,但圖諸福,見他人有苦難,則全力相助,利益相爭之際,每每讓人,見別人之過失,心雖知而口不言其是非長短,見自己之過失立即改正,處處廣施陰德,以善為事,此等人後為天人,但仍是凡夫。”

俗曰:“如此善功,仍是凡夫,豈不怪哉!”

僧曰:“此等人雖積功累善,乃有漏之因也,有數之善果,其果受完,仍然下墮,故仍為凡夫。菩薩行為大與凡夫不同,心中不存善惡分別,每時每刻自查己過,分毫過失,立改之,從不見別人過錯,也不見自己好果,處處望眾生早脫輪迴,一切善惡境來,普行恭敬,依此而行,行者性之用,性者行之體,體用本來不二,是故行者性也,性者行也。此理非二乘羅漢所能解,汝當依此而作。吾亦凡夫,未證此法。此法乃大寶上師功德所示。”和尚言至此合掌讚曰:“頂禮大寶上師前,吾師妙法普行緣,功德巍巍照眾生,為渡六道超俗凡。”

俗聽完讚偈問曰:“和尚既言一切平等,無有分別,為何又分菩薩行與凡夫行,此非分別乎?又言無我無人,然則今朝此身從何而來,和尚此言豈非荒謬?吾實不解,唯願和尚以理服我。”

僧曰:“我今告汝,汝當諦聽。汝今朝之身乃過去善惡妄念二因合成,非汝法身也。汝之法身, 即如來之體,本來空寂,今朝此身皆過去作善作惡所種之因結聚之果所現之身。故此身名為業果報身,一切善惡諸業皆以此身而受報。善惡業之輕重不同,報應于六道輪迴之種類亦不同,故有富貴貧賤之不同。作善者,受輕業;作惡者,受重業。輕業距佛果近,重業距佛果遠,作善事之上品人報應結果升天堂成仙人,天堂一切乃善果享受。作惡事之下品人,報應結果入地獄成餓鬼,地獄一切乃惡果享受。作善之人種善因故結善果,作惡之人種惡因故結惡果。此二因皆起于善惡,二種妄念。菩薩觀今朝之身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長住如來體性,不隨善惡二因所轉,故不結二果。脫離輪迴,菩薩慈悲眾生,無災,無難,無有業障,發普渡眾生之心,成就方能普渡,故結成就之果, 菩薩不斷慈悲普渡心,為渡眾生故。”

俗曰:“二因合聚之果,眾生觀之為何實在非夢幻也?”

僧曰:“眾生迷其本性,昏沉于二因之中,故覺實在,如人在夢中所覺,一切皆實在,睡醒方知是夢也。眾生若住于如來體性之中,頓然知覺此身如夢,縱上刀山,入油鍋也無痛苦,無一處不是如來報身境地也,至此境地便一切平等。但未悟得此理之前,先得作一善士之君,為人人敬愛尊而稱德,以此築基而為人正,方可依佛之教,修其生圓次第之出離心、四無量心、十善、三聚戒、六度,乃至信、願、行、戒、定、慧之深習行持,而後正行,方可如法圓滿。否則皆為空中樓閣也。故望行者步步腳印,了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果不昧律,輪迴何所縛。”于是和尚合掌讚曰:“諸佛上師之功德,普行回向諸法界,現身福慧速圓滿,同證如來大樂界。”

俗聞已,對僧合掌曰:“和尚所演無上如來大樂之法, 吾當傳于後世。”言訖頂禮七百而去。

摘自:多杰羌佛第三世 https://sunmoonlight.org/book_72dpi/04-p250-273.pdf

古佛降世 五明具足的H.H.第三世多杰羌佛

頂聖如來多杰羌佛第三世雲高益西諾布,即是金剛總持,又名持金剛,為原始報身佛多杰羌佛降世,簡稱第三世多杰羌佛(在這世界亦曾被尊稱為義雲高大師)。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是最頂尖的,所展顯的顯密和五明智慧、證量的實際證明材料在佛法界中,也是沒有哪一個聖德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延伸閱讀>>>>

本文連結: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 -《僧俗辯語》開示無上如來大樂了脫生死之法

更多文章: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

第三世多杰羌佛成就與聖蹟

摘自:小悟的天空

延伸閱讀:

《認識南無羌佛》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圓展無量智境、體顯五明圓滿無上,依止羌佛,修學無上佛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